
第一、新發展格局加速推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。
一是我國旅游業正在加速復蘇。受益于疫情防控形勢和政策利好影響,剛剛過去的一季度旅游經濟運行好于預期,旅游業復蘇向上的基本面更加穩固。清明節假期,全國國內旅游出游1.02億人次,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44.6%,恢復至疫前同期的94.5%。從城鄉居民出游意愿、旅游目的地搜索量,以及航空、鐵路和酒店預訂量來看,即將到來的五一節假期旅游市場有望恢復和超過疫前同期水平。從目前形勢來看,全年國內旅游市場的恢復進程會好于預期。日漸增長的大眾旅游消費將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,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。
二是科技成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能。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,旅游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,成為全新的生活方式、學習方式和成長方式。不僅城鎮居民每年出游頻次在增加,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也成為旅游大軍的一份子,旅游發展的成果進一步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共享,初步實現了人人享有旅游權利、有得玩、玩得起的新局面。旅游需求呈現出品質化、多樣性的新特點。紅色旅游、鄉村旅游、研學旅游、專項旅游等發展迅速。隨著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蓬勃發展,“互聯網+”加速與產業融合,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的新引擎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,預約旅游成為常態,“云旅游”得到了更大范圍的市場認同,場景化成為科技創新和旅游投資的新共識。智慧旅游為核心的現代旅游體系建設進程進一步加快,游客的安全感和獲得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。
三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不斷開創新局面。2018年以來,本著“宜融則融,能融盡融”和“把文化發展得更好,把旅游發展得更好,把文旅融合發展得更好”的工作思路,文化和旅游系統持續推進機構改革,完善體制機制,旅游行業在產品創新、服務創新、業態創新和市場創新等方面穩步推動融合發展,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。各類旅游企業注重強化與文化、教育和科研機構的戰略合作,形成了一批兼具文化內涵和服務品質的旅游產品。在各方共同努力下,旅游演藝、特色小鎮、夜間經濟、文創商品、數字文旅等業態獲得了快速發展。在文化強國的建設進程中,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方向將會更加明確,空間將更加廣闊。
四是“十四五”規劃對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提出更高要求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以及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》,對旅游業做出了戰略部署,明確了加快旅游業發展、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、推進大眾旅游和智慧旅游等發展方向,提出了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、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、發展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等重點任務,要求旅游業在堅持旅游為民、實施旅游帶動方面做出更大努力。
第二,高質量發展的旅游業對學術研究提出了新要求。
另一方面,文化和旅游系統部署的重點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現實課題。文化和旅游部明確提出并組織實施“一個工程、七大體系”,即社會文明促進和提升工程和新時代藝術創作體系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體系、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、現代文化產業體系、現代旅游業體系、現代文化和旅游市場體系、對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廣體系。有的是對旅游工作的直接部署,有的是需要旅游系統和旅游行業加以配合的工作;有的是戰略引領性的,有的是策略創新性的;有的會直接形成研究課題,有的則需要理論界和學術研究機構據此加以深化設計。
與此同時,旅游產業實踐也為旅游科學研究提出了新課題。豐富多彩的產業實踐是旅游學術研究取之不竭、用之不盡的源泉,也是檢驗學術研究成果的試金石。鄉村旅游如何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?文化遺產旅游、旅游演藝等如何創新發展?郵輪游艇、低空旅游等發展政策如何完善?在線旅游經營服務如何規范?復合型專業人才如何培養?都是旅游業界十分關注,也應當是旅游研究給予回答的現實課題。
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和旅游工作,先后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,深刻闡明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旅游工作方針,指出了旅游業發展的根本方向和基本路徑。我們要深入學習、認真領會,將精神實質貫穿旅游研究全過程,體現在問題選擇、技術路線、分析邏輯和對策建議等各方面。
二要堅持問題導向,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道路。實踐是理論建構的源泉,是研究最可依靠的力量。旅游研究要走出“象牙塔”,深入旅游產業實踐第一線,系統了解中國的旅游產業實踐,聚焦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、前沿問題和熱點問題。我們鼓勵科研院所、高校、智庫、企業等不同類型研究機構和專業人員多交流、多合作,共同推動旅游理論建設和學術研究的大繁榮、大發展。
三要加強旅游研究的規范化建設,提升學術成果的理論貢獻度。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并不是要求局限在產業實踐的層面,旅游學術研究還是要回到理論本身上來。在解決旅游業發展實踐問題的基礎上,要善于總結提煉,遵循科學研究的基本范式,爭取出一批原創性的理論成果。要加快構建當代旅游發展理論體系,促進旅游研究中國學派的形成。要加強國際學術交流,講好旅游發展的中國故事。
來源:中國旅游研究院